目前精神疾病治療的方式愈來愈豐富,但決定精神疾病的預後最重要的是患病到治療的期間有多長,是否耽誤到了黃金治療期。

過去不論由西方的精神歷史或目前台灣部分民眾的想法來看,精神疾病常常被汙名化,覺得是一種惡靈附身或是家醜,此現象造成許多精神病患延遲就醫治療,使得精神病患與家庭獨自承受疾病造成的痛苦。

隨著精神科藥物與各樣非藥物治療方式的發展,精神疾病是一種腦疾病,已是西方國家民眾普遍的知識,也逐漸成為台灣都會區中民眾主流的常識,而精神疾病的治療範圍也從過去的嚴重精神疾病(如精神分裂症,躁鬱症)到目前的輕型精神疾病(如憂鬱症,焦慮症等)。不論是哪一類精神疾病,若能早期發現症狀,早期就醫,正確評估,接受適當的治療,將可避免疾病慢性化,產生併發症,甚至難治癒的結果,並減少個人的痛苦,家庭與社會的負擔。

不同疾病的病因為何,究竟是體質因素、心理因素,或環境因素,需要個別性的評估才可以決定治療的方式,病程依不同時期,疾病的治療方式亦不同,當然也需要考慮病患與家屬所能接受的治療方式。從較多受體質因素影響的重大精神疾病,如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,到因重大壓力事件所引起的憂鬱症,焦慮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雖是不同的精神疾病,但病因與治療之間也存在著微妙關係。重大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為最重要的基礎,但發病或惡化之時往往亦有重大壓力事件,另外若病患可得到家人的適當支持,社會大眾的包容,與國家的照顧資源,疾病的預後會較好。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雖然與壓力事件與早年成長經驗有關,在急性期若有適當藥物的治療,亦可大幅改善惱人的身體與精神症狀,而心理治療也可以減低大腦控制情緒反應之杏仁核葉的過度反應。

若你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有早期的精神病症狀,從思考或知覺異常,自我感或人際關係改變,到已出現幻覺或妄想;或重大壓力事件後的精神症狀,如憂鬱、焦慮、活動量減低,與睡眠變差等,建議能提早尋求諮詢與就醫。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,將可讓疾病的預後變好。目前西方世界對於重大精神疾病的治療可能性,以從不可治癒,需要長期於醫院住院的概念,過渡到若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健可以減低殘障程度,到當代的復原概念,若社會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了解並於社區中能接納精神病患,精神病患自己或由家屬與公衛護士的協助下提早就醫,病患將有可能於社區中生活與工作。而輕型精神疾病在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下,亦可完全恢復病前的生活與功能,將個人的苦難轉為對自己與旁人的學習。

推薦文章

advanced divider
scrollTop